互聯網就是要的速度三天沒上草榴竟然打不開域名了擦

新浪公司的基因是新聞,所以微博也帶有深刻的新聞烙印。對互聯網來說,微博的傳播方式其實是一種反動。它不具備互聯網精神的平等交流,信息始終單向流動,大部分信息樞紐節點爲大V所把持,普通人的聲音如果不經大V轉發,很難傳播開來,仔細考察一些轉發上萬的熱微就會發現,每一次轉發量攀升峰值,都是在大V轉發之後。這就造成了“大V說,衆人聽,大V不參與,誰也不知道”的局面。這和傳統的報紙媒體功能幾乎是等同的。(當然,在傳播效率上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跟推特相比,微博將評論和轉發分開,更強化了這一趨勢。

在這種模式運轉之下,用戶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創制內容幾乎得不到有效反饋,缺少激勵,還不如關注通過大V轉發出的資訊。大部分用戶的心態會被迅速調整爲“傾聽者”,而不是”內容創制者“,結果就造成了大量的非僵屍沈睡用戶,這些用戶很少發言,也很少參與轉發評論,但對一些掌握信息出口的大V保持關注,以隨時收聽新的資訊,微博對他們來說,只剩下看新聞一個功能——但尴尬的是,現在的資訊平台太多了,彼此之間同質化嚴重,單就新聞這一功能來說,新浪微博的優勢並不明顯,用戶還有其他選擇。而原創內容又因爲傳播模式的問題,受到極大的削弱,變得匮乏。(語錄體、心靈雞湯摘抄、星座血型占蔔的流行)于是這就變成了一個經典的Marketing問題:”我爲什麽要選擇你的産品而不是別人的”,新浪微博回答不出來,自然就會導致用戶的流失。

而微信走的,明顯是另外一條路。在早期版本中,微信還試圖雄心勃勃地與微博競爭,但這其中存在著嚴重問題。比起微博的開放環境,微信的信息流傳是一個半閉鎖環,互相關注者都是朋友、親屬、同事等,微信鼓勵創制信息,但更爲私人化。這種類型的信息可以在一個特定的社交圈內迅速流傳,但80%的信息都無法突破閉鎖,傳達到外部去。這是由騰訊的社交基因所決定的。舉一個形象一點的例子,微博是公共集會,微信則是朋友party。在前者的場合,你的聲音淹沒在集會群衆的喧囂聲中,但如果足夠幸運,你被大V請到講台上,拿起話筒,就可以迅速得到大量關注;在後者的場合,你很容易就能引起別人關注或分享,但也只限在Party內,你甚至連門衛都影響不到。

不過微信很快就覺察到了這個問題,並迅速調整策略。公共賬號的設立和限制群發信息的次數,可以視爲微信的一次理念拉鋸。到了5.0以後,微信將公共賬號分成服務號和訂閱號,整個發展路線圖已然清晰。微信試圖在保持social特色的前提下,從media轉向function orienation,比如微信爲招商銀行開發的服務賬號,重點不在于資訊發布,而是提供各種移動服務。微信已經或即將發布一系列功能,如移動CRM,會議參與系統、售前售後服務、實時在線咨詢等,都顯示微信強調的是function,而且是具體到service這一個層面——甚至騰訊內部已經開始用微信的HR助手來進行企業內部管理。這些迹象表明,微信不打算在跟新浪微博的主場跟它火拼,而是獨辟蹊徑,走迂回戰略。功能性的強化路線,讓微信和各類企業找到了利益共同點,站在了同一條戰壕內。企業固然可以通過微信提供多樣化服務,微信也可以借助廣泛的企業門類,把service和原本就很強大的social結合在一起,打造出一個基于微信平台的S+S內生態圈。只要你開了微信,朋友圈,銀行業務、餐飲查詢、商品購買、會議組織、員工管理等等全都集成進去了,你甚至不需要其他任何APP——我相信這是騰訊未來的野心所在。而且比起新浪微博無頭蒼蠅式的盈利模式探索,微信這一條面向企業服務功能的發展路線,更容易在對普通用戶免費的前提下,獲得足夠收益。

在未來,考慮到發展路線有著本質不同,新浪微博在短時間內,不會徹底被微信取代。兩者會在media和social兩個領域繼續稱霸。但新浪微博至今仍未找准自己的定位,各種奇葩插件、奇葩功能不斷推出,真正有意義的功能卻反應遲緩(比如長微博的應用,居然遲鈍了一年多才推出官方功能),定位上也是首鼠兩端(曾經一度試圖把微博搞成了大號的開心網,向social方向轉向,無疾而終。又想朝service轉向,弄出收費會員制和強制塞給用戶的企業推廣頻道這兩種天然矛盾的東西並行。)當微信繼續進化到social+service後,SS生態圈形成以後,微博的沈默用戶恐怕會繼續增加,持續失血。到時候微博是否會退化成一個新聞頻道,就不好說了。

zt 知乎 作者:马伯庸  http://m.zhihu.com/question/21463431

发表评论: